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直销网 > 电子期刊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

来源:中国直销网  日期:2017/3/6 20:55:5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


                                     作者:陈辰
    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是客观、中观、微观相契合,天道、人道、治道相统一,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以“混成”、“寂寥”、“独立”、不改”、“柔弱”为特征,主张自然无为,引导并顺应万物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化”、“自宾”、“自均安”、“自富”、“自正”、“自朴”,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最佳状态的大智慧。
    崇尚自然主义的老子 “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最能代表“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虽然同儒家思想一样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而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所张扬的对待自然的这样一种态度,
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及实现生态文明,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最深层、最根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协调,而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所提供的基本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这
正是其现代价值之所在。
    1、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指路
    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如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等等。但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本
条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细致的阐释。他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在本源上是相同的,自然与人类也是平等的关系,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他主张,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自然地得到发展,而不横加干涉;人类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存,就应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这样,才不会扼杀宇宙的生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成为可能。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对自然界过分掠夺,势必危害人类自身。老子以及道家还把万物是否“皆得生息",也就是环境是否处于自然状态看做是否富足的标志,“天以万物悉生出为富足”,非常强调保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应该说,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就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过分掠夺而没有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造成的,它正在破坏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矛盾状态,维护生态平衡,解决人类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当然要依靠今天的高科技手段,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利用价值,老子关于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理念不失为一盏指路明灯。
    2、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石
    无论是以一代哲人海德格尔“诗意地居住”为重要内容的生态伦理学,抑或是作为可持续发展中介的环境伦理观,还是当前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它们都是吸取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价值取向之精华并以之为理论基石的。
    当人类为享有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和富足而自我陶醉的时候,海德格尔冷静地看到了文明背后的危机。为消解人类的生存困境,海氏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先锋性,在于为人类正视生态危机、生存危机发出了必要的警报。面对环境的日益恶化,他提出“居住”的概念,认为“居住”是指人作为短暂者存在于大地上。从这里出发,他指出:“居住设立于和平,意味着和平地处于自由,保护和守护着每一事物本性的自由领域之中。居住的基本特性就是这种保护和保存,它充分地体现在居住的整个范围。一旦我们深思到人类存在于居住,而且短暂者居于大地上的居住意义时,这一范围便向我们显示了自身。”海氏以哲人的敏锐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以焦虑的心态来纠正人类自己设下的误区。在他看来,人类反自然的结果只能是自食恶果,要想达到和谐(居住的理想境界)就必须终止人对自然的功利行为,换言之,人类应该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避免自然界进化链条上的断裂,通过和解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境界。具体地讲,这就是他面向文学,从诗人荷尔多林那里获得灵感,提出了“诗意地居住”的理想境界。要达到海氏“诗意地居住”的理
想境界,人类就要有勇气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向度,向客观向度靠拢。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人的价值向度由向自然索取,转化为平等存在的客观向度,通过取消人对自然的主宰意识,将自然视为平等对话与交流的伙伴,进而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价值实现改造为人类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不能离开自然而发展的价值理念。亦即短暂者(人类)在大
地上居住时,应淡化功利,向非功利靠拢,将人类文明的创造与观照自然界的生存方式结合起来,以协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方式。
    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它是由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到生态文明再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人人皆牢固树立环境伦理观,才能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建构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人在进行自己的行为时,会发自内心地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
对他人、社会、后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这几者的和谐互惠共生为目的的。环境伦理观的产生将伦理学的视野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不仅丰富了伦理学的基本思想,而且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到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使得人能够逐渐对人
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多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整体认识和把握,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人们有一种全新的环境道德观,以此来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由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再到当代倡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上的一次重大的质的飞跃。生态文明观念既是对老子以降中国古代文明观念精华的吸取,又是站在21世纪全人类面临生态不平衡诸多挑战的角度,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表明了中华民族
在这个问题上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是一场文明革命。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进化与分化的统一。新的文明形态问世并不完全消灭旧的文明形态,而是以新文明对旧文明的改造并使之成为新文明的要素、因子。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新文明取代旧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场革命,它要求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一系列生态产业;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充满生存斗争的社会关系,形成理性的平等合作的社会关系;要求改变物质性的无限膨胀人的物质欲望的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可见,生态文明的崛起将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是一场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新运动。中华民族应该在这场新文明革命中有所作为,将最伟大的创新成果奉献给人类。
    3、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生态化转变的价值准则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既是历史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阐述,也是对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精华的吸取与弘扬。建设生态文明,应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培育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科学的制度安排等方面入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化转变。
    (1)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要走“绿色化”、无害化道路,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要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并将这一发展战略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
人。在社会领域,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文化领域,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摒弃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
    (2)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
    人与自然之间是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人类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会促进人类的发展,而自然生态恶化将从根本上危及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之间需要和谐发展也必须共同发展,培育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必须始终坚持这一点。第一,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意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追求自然美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应该以此为契机,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不失时机地把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到尊重自然、珍膳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来,将生态道德意识贯穿在自己的全部言行之中。第二,要唤起人们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自然界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价值,都应
当得到人们切实的尊重和关爱。善待生命是人的重要道德良知。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自觉地摒弃那些捕滥乱猎、乱采滥挖、乱杀无辜的不道德行为。第三,要在人们心目中重新树立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盲目追求高消费会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任何挥霍、浪费资源和财富的行为都将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是不道德的。总之,通过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换,亦即从号令自然的主人,到善待自然的朋友。
    (3)重视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呵护地球家园、迎接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挑战,应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要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并力争做到废物最小化、资源无害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第一,要大力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要在主要产业之间组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经济链,如规定家电等制造企业要将用户废弃的冰箱、彩电、手机等产品回收处理,以使有关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日后如何再利用问题。第二,要加快立法工作。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只有认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逐渐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永续发展。
    (4)进行科学制度安排
    从制度安排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明晰自然资源的财产权利,在此基础上明确保护自然的责任。经济学将自然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其收益和成本可以明确地由所有者承担的资源,称可占用资源;再一类是其收益和成本会影响他人或社会的资源,也就是存在外部性的资源,称不可占用资源。对于前者,要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坚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鼓励竞争,规范管理,让市场规则约束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对于后者,要严肃各级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者的责任并赋于相应的权利,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国有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
您有问题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提出的问题.
 
联系人:
联系电话:
QQ:
Email:
内 容: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 在好搜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
在有道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在搜狗搜索<疯狂的老子养生>老子“道法自然”生态智慧现代价值刍议
>> 关于企业公告的相关资讯
推荐编辑